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关于古代民族关系介绍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7-11-26 19:03:14


一说到中国古代,相信大家会联想到很多内容,中国的古代历史十分漫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内容值得大家进行了解,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关于古代民族关系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感兴趣。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及其分布

(1)匈奴

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一带古老的少数民族。春秋战国:匈奴生活在北方,与华夏各族逐步融洽。秦朝: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深入各领域。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西汉:匈奴不断南下进攻,汉政府“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反击匈奴获胜。东汉: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窦固、窦宪先后北击匈奴。西晋:匈奴内迁,316年匈奴灭晋。

(2)吐蕃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唐朝:与吐蕃联姻、会盟。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蒙古。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明清:进一步加强了同西藏联系和对其管辖。

(3)鲜卑

西晋时内迁的鲜卑族与汉族联系密切。其拓跋部建北魏,后分裂为东、西魏。

(4)契丹

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后建立契丹国,改为辽,与北宋对立,后被金所灭。

(5)突厥

六世纪中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隋时分裂。唐时,大败东突厥,在其旧地设都督府。后西突厥也受唐管辖。唐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6)回纥:

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强大起来。唐时,其首领接受册封,回纥改名为回鹘。9世纪,其政权瓦解,大部西行迁入甘肃、新疆。

(7)南诏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时分布于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称六诏。后由南诏统一。唐玄宗时被册封。五代十国时,南诏改名为大理,统治云南、四川等地。南宋末年,被蒙古所灭。

(8)蒙古

北方古老民族。12世纪时,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政权。1234年灭金。后来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1年建立元朝,灭南宋后统一全国,后被明所灭。退居北方大漠的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明末清初,又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后来先后臣服清。康熙时,准噶尔部发生过叛乱,被清政府平定。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9)满族

其祖先是靺鞨。7世纪时,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强大起来。8世纪时,唐设黑水都督府,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五代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北宋时建立金,后与南宋对峙。1234年被蒙古所灭。明时,居于辽东的建州女真强大起来,统一各部,于1616年建立金。后皇太极称帝,改称清。1644年灭明入关,统一全国。

(10)羯族、氐族和羌族

西晋时内迁,居西北及北部。十六国时,氐族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后,统治瓦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在北宋时建立西夏,后被蒙古所灭。

(11)西南夷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后反叛。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12)百越

散布华东、华南地区。其中,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两广地区的越人称南越。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汉武帝时,建立郡县,加强同越族的联系和管辖。

3.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作用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地区和高原地区,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和新疆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省区。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看,小聚居的特征表现的相当明显。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等发生过这样的战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

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分析:我国古代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一般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来分析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凡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凡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是正义的。对民族征服战争要辩证分析,在征服的过程中往往是非正义的,而征服的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

●和平状态:①和亲。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的和亲。②边境贸易。如北宋的榷场和明朝的互市。③会盟。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④册封。⑤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认识: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生产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5.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1)东北地区:①唐朝时,在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②元朝时设辽阳行省。③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④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2)西北地区:①秦汉:秦朝夺回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公元前60年,在西北设西域都护府,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班超经营西域。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③清朝先后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3)西南地区:①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②西汉:在西南夷地区设郡。③唐朝时:在西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公元13世纪,忽必烈攻占了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

(4)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在近代,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又加紧侵略西藏,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了一条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把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当时和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这条非法的边界线。④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⑤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西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西藏各族人民享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

(5)对台湾:①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浮海至夷洲。②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世祖在澎湖岛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④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⑤1885年,鉴于台湾在国防的重要地位,专门设行省管辖。⑥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割占,日本统治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⑦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政府对其进行管辖。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

6.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的前提。

(2)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

①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②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③民族迁徙;④婚姻关系;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⑥国家统一局面或实行的有关政策;⑦民族战争。

(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在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次融合,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这次融合,使周边各族实现了华夏化,为同一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次融合,与民族迁徙密切相关,以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中原为主,还有原中原民族的南迁。这次融合,重点在北方。通过这次融合,原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实现封建化,江南得以迅速开发。这次融合,使原先的汉民族增添了大量新鲜血液,从而更加朝气蓬勃。这次融合,来势之猛、成效之大为历史所仅见。

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而元朝总其大成。这次融合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对边疆地区的封建化影响更大。尤其是不仅有中国境内原有民族间的融合,还有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第四次在清前期。这次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②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③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文化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7.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

(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松赞干布:①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②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

(3)耶律阿保机:①统一契丹各部。②提倡农业。③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④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4)元昊:①建立大夏国。②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③创制西夏文字。

(5)阿骨打:①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②实行猛安谋克制。③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

(6)铁木真:①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翰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②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7)努尔哈赤:①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②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③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8.关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几个理论观点

(1)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

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尽管是以一整个民族对另一整个民族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实际上它主要是压迫民族中的剥削者(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广大劳动群众的阶级压迫。民族是区分为阶级的,每个民族内部都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是民族压迫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在压迫民族中,大多数劳动人民也深受民族压迫之害,因为压迫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在对外压迫别的民族时,必然要在国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2)汉民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大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疆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决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睦相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偏见、歧视、隔阂和战争,但也存在着友好合作关系。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局面是比较长久的,分裂局面相对来说是较短的,这就有利于各族之间发生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各民族交错杂居,彼此影响,取长补短,有着相互依存、利害共同的关系。因而各族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4)关于民族英雄问题

一般说来,凡是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都可称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的产生基本上是和民族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相联系的。民族英雄一般具有高尚情操、民族气节、疾恶如仇、大义凛然这样一些品质。民族英雄只属于某一民族本身,在两个民族交战时,代表双方利益的民族英雄是不存在的。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古代各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都不称民族英雄,将民族的概念界定为中华民族,仅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出现的杰出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

关于古代民族关系介绍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学大教育网将为大家介绍更多的中国古代内容,希望大家认真进行阅读。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