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家教课堂:快乐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5-30 19:57:5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加关心,一些家长在教育和辅导孩子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经验,为了让家长们更好的教育孩子,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家教课堂:快乐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这篇文章,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观念更新,带来了新的曙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成为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笔者认为,培养快乐性格,是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快乐性格是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自信心、创造力、综合能力等几乎所有优秀品质的根本,是使人走向成功的基础。反之,不快乐性格是导致学生异常人格形成,产生偏激、缺乏自信、丧失创造力、心理疾病、高分低能,等等所有问题的根源,是使人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西方近代成功理论和情商理论,通过大量证据,总结出来了性格决定命运,情商决定人生的结论,充分验证了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性。成功性格从何而来?究其原理,快乐是成功性格的形成基础,形成高情商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快乐教育是教育中的大“道”,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快乐性格的培养,本质上是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从而使人拥有一个健康的大脑,与其相辅相成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尤如培养人拥有健全的四肢。一个人若要拥有智慧、走向成功,两者互为补充、统一、缺一不可。这样,教育就能够“以道御术,以道御器”,从而形成全面发展,正确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目前,虽然整个社会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但由于广大群众对快乐教育原理认识不清,思想和观念落后,从而阻碍了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进程。不仅建国五十年来,国家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的反叛,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漫延,道德品质的沦丧,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流行,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由于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无法从学习中找到快乐,长此以往,形成不良性格。无数个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走向错误的方向,用错误的爱,耗尽生命的全部,毁灭自己的孩子。在无数个失败教育案例中,家长们以无限的幸福和美梦开始,以幻想的毁灭而告终。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快乐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以教育为核心,人们最熟悉的教育思想,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传道”。如果用现代通俗的语言,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快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礼记》文王世子篇中指出:“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 [1] 用现代话可解释为:古代王者以礼乐教育太子,以快乐修身于内,以做人、礼节、能力表达于外,最终表现在为社会服务。可见,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宜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表明快乐学习尤其重要。从本质上看,《四书五经》,做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教育,其目的都是使人快乐,从而开启人本身具备的智慧。例如,《大学》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用“止、定、静、安、虑、得”的修行方法,告诉使人平静下来的程序,快乐起来的方法,其要旨在首先成为一个平静和快乐的人,从而开拓智慧,拥有智慧,“明明德于天下”。放松、平静和快乐,是“止、定、静、安”的本质。《中庸》开宗明义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说明人的本性是自然附于人类,不可改变的本真。如果能够统率本性,使本性表达,就是所谓的“道”。如果人由于世间的污染、挫折而失去本性,变得烦燥不安,敌对不满,心身不愉快,价值观有问题。通过修正和改变,重新使本性展现,就是教育的本质。佛学思想更是直指人心,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核心,彰显出十分完整,庞大的教育学和哲学理论体系。佛学以“戒、定、慧”三学统领,即戒除烦恼杂念,心定即产生智慧。全部佛学,都围绕着教导人如果做到没有烦恼,健康快乐,心理平静和安宁展开,开悟在修行和实证中产生。佛学强调,每个人都拥有佛性,都能成为最聪明和智慧的人,最成功的人。儒学中的“学乐”思想,佛学中的“欢喜心、随喜、法喜”,都强调快乐的重要地位。佛学的快乐思想与《大学》中的“止、定、静”相得宜彰,与老子“无为”思想相互呼应,与礼记中的“乐”异曲同工,共同彰显了教育的核心目的——快乐,从而展示了东方教育智慧之核心。为秦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吕不韦,做为实践家和成功者的代表,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写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4]吕不韦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弟子快乐、安定、休闲、娱乐、严肃、认真,这样,才能够使受教育者仁义之心产生,邪恶之念消亡。其中“安、乐、休、游”,都是使人快乐的意思。可见,快乐教育在中国古典教育思想中有无比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古老教育思想,历时几千年的反复检验,历经历史的变迁、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取向、不同价值取向的责难,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反复验证和熔炼,终于确立了自己的神圣地位和价值。

二、快乐是创新和智慧的源泉

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沿着东方智慧的方法,放弃向外的求索,反观自身,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生命经历,就会非常容易理解“大道至简”的喻义和内含,就会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即人在快乐的时候,反应最快、自信心最强、想像力最丰富、创造力最强、意志力最强、吃苦能力最强。反之,人在不快乐、郁闷的时候,会无法自控的思维迟缓、缺乏创造力、自制力差、没有自信、走极端、记忆力差、恐惧、不安,等等。因此,快乐与智慧、能力、记忆力、自信心、创造力等等,有无法分隔的直接因果关系。沿着最通俗的推理,我们能否暂且下一个定论:快乐是智慧、创造力,以及人类所有美好品质的源泉,反之宜然。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拥有快乐性格的人,总是精力充沛、体力充沛、反应敏捷、观察能力强、思维开阔、宽容团结、能力过人、事事成功。反之,不快乐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闷闷不乐,或胆小怕事、多思多虑,或想问题走极端、因小失大,或产生敌对和不团结、破坏,等等。只要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以上现象比比皆是。

快乐是一种习惯,不快乐往往也是一种习惯。在西方科学的论证中,人们已经认可一个通理:性格决定命运,情商决定人生。然而,性格为什么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决定命运?良好性格从哪里来?不良性格意味着什么?西方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说明清楚。从习惯入手,我们可以找到最终的答案,人们同样可能会认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实,即养成快乐习惯的人,其外在表达方式和释放途径,即快乐的性格,反之宜然。放下所有各据一方的性格理论,我们能否把人的性格简单地分成快乐和不快乐两大类,良好和不良性格两种。良好性格中,我们又可宏观分为外向快乐性格和内向快乐型,也就是说,开朗、幽默、喜欢社交等,为外向快乐型性格,它代表积极、主动、灵活、创新、自信、团结、乐观、意志坚强。与此对应,内向、稳重、坚定、自信、平静、善解人意,为内向快乐型性格,它从另一种形式走向成功,两种性格互为补充。反之宜然,不良性格也可分为外向不快乐型和内向不快乐型两种。生活中,有的人虽然喜欢看上去能说会道、很开朗,但内心矛盾冲突多、脾气冲动、容易敌对、情绪波动大、破坏团结。他们实际上并不开朗,缺乏真正的自信,是外向不快乐性格。这种性格,通常以盲目、极端、认知障碍为表现,宏观而言,他们必然走向失败。与此对应,内向不快乐性格的人,虽然看上去平静、与世无争,但内心中容易嫉妒、担心、害怕、胆小、消极。他们优柔寡断,最终将以一事无成而告终。人们应该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任何创新,首先就要拥有自信,自信是克服困难,意志品质坚强的形成源泉,是创造力的摇篮。没有真实的自信,将无法拥有一切,即使摆在眼前的成功,人们会因心虚而无意识地选择放弃,或主观臆造出各种理由和认知障碍,放弃坚定和努力,最终走向失败。就快乐性格而言,它指人经长期生活养成的平静、快乐、积极的情绪习惯,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快乐性格特征和动态行为模式。思想上表现为没有烦恼,无忧无虑,行为上表现积极主动、自信自强。其中,关键在于即平静又快乐。也就是说,包括过于兴奋,自以为是的与世无争等都是不快乐的表现。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差别不大,只是命运不同,才导致成功或失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认识。生活中,同样认为自己性格很好的两个人,一个走向成功,一个处处失败,其本质上起源于性格上的巨大差异。问题出在两个独立的个体无法比较。同样认为自己性格很好、很快乐的两个人,也许其中一人实际上非常痛苦,性格很不好,但因“习惯”作用而全然不知,感觉不到痛苦,还认为自己很快乐,性格很好。这一点,正如人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习惯于痛苦的人,永远会无意识抗拒幸福、追求痛苦、选择痛苦。胆小的父母,总是选择对孩子的担心和害怕,喜欢操劳的人总是选择一些烦恼使自己多思多虑,这是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弗洛伊德经研究发现了这一事实,并将其称为“超越唯乐原则”。即人性中存在一种超越追求幸福、满足痛苦的潜在需要。反之,习惯于快乐的人,总是会无意识化解消极一面,积极生活,判断和分析能力强,从而选择成功。语言往往是欺骗人们的最普遍工具,也是人们对性格决定命运难以进一步认识的根源。惯性定律虽然来自于物理学,但它也可以在人类心理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现象。因此,衡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生活质量高低,决非单一用当事者自己的语言和感觉就可判断,更绝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就可衡量,必须要深入个体生活和心灵的深处,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绝大多数成功者,完全来自于性格,而不是来自于机会和运气。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成功来自于性格,成功是一种习惯。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有成功的机会,机会总是偏爱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区别性格的好坏,是一件复杂的系统问题,需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外界影响来看,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优势和习惯特长。如生活条件差的家庭,孩子从小就养成勤劳、节俭、诚实、刻苦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对今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这些优点又是成功性格的组成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如果拥有这类性格优点的人,会因为不快乐性格而导致胆小、容易紧张、无自信、犹豫、沟通能力差,等等,或因家庭条件不好,生活所迫,会变得自私、狭隘、个人利益至上,甚至于唯利是图,同样只能成为最基本的优秀劳动者,而不能成为领导者和组织者。反之,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孩子从小生活在百般呵护的爱之中,会缺乏生活的体验,剥夺了创造、自立、动手能力所带来的幸福感,虽然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甚至应有尽有。同样,他们也会成为不幸福的人,不快乐的人,也会形成不良性格。虽然每个心灵都有成功、成才的内在欲望,这类孩子往往善良、无私、有爱心,但由于没有吃苦能力、不懂事、任性、自负、逃离现实,最终以消费、花钱、比吃比穿,追求另类,来摆脱家庭的控制和束缚,以满足自己的自信、自尊和生命价值。有很多孩子还会因为“小皇帝”的生活习惯,在青春期,因成长的需要而钻牛角尖,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毁灭。这种情况,在社会中屡见不鲜。诚然,外因条件的多种因素,是形成性格最初原因,甚至于最基本原因,拥有千万种复杂的组成形式,多少种家庭组合就有多少种变化。然而,各种表现形式都是“术”(性格)的表现,万变不离其中,快乐与不快乐性格,是其最根本的性质。外因是形成性格的条件,内因是性格表现方式和表达途径。在应对外界变化莫测的环境时,形成的性格,作为内因,会变化出不同的应对方法,以适应外界各种生活刺激。长期形成的不快乐性格的个体,做为内在动力,即所谓的潜意识,会主动选择使自己紧张、担心、焦虑、犹豫不决的应对方法,会选择玩世不恭、消极颓废、精神空虚、奢谜淫乱等不快乐生活方式。《黄帝内径》称之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古代圣人在医经中,以多么优美的文字,在2500年前,就看而当今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痛苦和失败的象征,且是折寿,毁灭生命的开始。成功与快乐的含义相同,失败与痛苦的意义相似。所以,从逻辑上讲,习惯于快乐的人总是选择成功,习惯于痛苦的人总是选择失败。

如果我们从生活中对性格考查,也可以捕捉到性格的踪影,从衡量性格的结果上看,失败和成功,是衡量性格好坏的最准确标准。从行动力上看,大到办一个公司、做一个企业,小到进行家庭装修、家庭布置、生活理财、买菜做饭,等等,是否井井有条,以及家庭生活、宽容、理解、感情,处理矛盾等等,都反映出人的性格好坏。一个拥有成功性格的人,在办企业时,必然能够通过感情,组织一个团结的团队,同心同德的集体。他们做事干脆利索,果断自信,容忍宽容,朋友多,交际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忍辱负重,意志坚强,无私无畏,积极主动,即使遇到不可抗拒的失败,他们也会快乐的性格支撑,经受考验,从头再来,东山再起,成功成为这些人的习惯。一个拥有紧张性格的人,在办企业时,必然患得患失,优柔寡断,还没开张,就会因为烦琐的小事而焦头烂额。古人早有明训:“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古人教导我们:想失败的人永远失败,想成功的人永远成功。想有钱的人,永远有钱。但有个先决条件“德”,它是核心,而快乐是道德形成之重要因素。往往事业上成功的人,由于处理问题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他们处理家庭生活能力也相对较强。诚然,这里排除各种社会价值观带来的家庭问题。对人类的心灵世界的解读,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突破它,是21世纪人类科学的重中之重,可揭开人类社会发展和走向幸福生活的历史新纪元。

总结起来,祖先教导我们修身、少思寡欲、减少欲望、清静无为、平静、爱社会、爱国家、无私、正直、敬老爱幼,本质上是以上至人生观,下致每时每刻的操作和实证,达到使人快乐的目的。通过长期的修行和实证,培养快乐的习惯,最终养成良好的性格。智慧从快乐中产生,成功近在方寸,佛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了快乐的性格,再加上一定的文化知识,人必然能够走向成功,成功只是性格的副产品。这一点,应验了拿破仑•西尔所说的“成功是一种习惯”的论断。同样,在学校教育中,小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成绩不好,大到儿童多动症、心理疾病、反叛,成年人的犯罪、腐败、敌对,都与不快乐而走极端有本质关系。因此,快乐教育是解决学生包括心理疾病、反叛、自杀、网瘾等各种问题的核心。追随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脚步,笔者以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改变人,培养人从不快乐走向快乐,从而拥有良好性格,它就是古人教育思想中“传道”的本质。东方文化几千年前,得出了与西方相同的成功思想,情商理论。由此,古为今用,时空统一。在跨越历史长河中,共存一个永恒不变的“道”。

美医学博士、著名内科医生、心理咨询大师约翰•辛德勒《病由心生》一书中感叹到:“没有任何地方你可以学到使情绪平和的技巧。这样的地方当然应该有,但事实上没有…。老师从来不会教我们如何养成平和的心态,但相信不久以后他们就会意识到这一点。好几位颇具远见的教育家正在计划推行这种教育了。教育的中心目标应该是教育人们愉悦而满足地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去跑一场七十年的情绪压力马拉松”。 [5]。然而,古老东方的智慧中,使人平和的理论和方法比比皆是,应有尽有,且全然以此目标为核心,一切理论都围绕着“和谐、平静、放松、快乐”展开。有了核心教育理念和方法,目前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应试教育自然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各种围绕着学习的家庭问题都可解决。

三、快乐性格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以生命经历的磨难和解脱为背景,用自己总结出来的“快乐理论”,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经多学科、跨学科,历经近20年的实践和论证,在解决儿童厌学障碍、多动症等问题,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医学中治疗包括癌症在内多种心身疾病,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包括网瘾、性变态、强迫症等疾病,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等领域,都取得极佳效果。

在教育中,笔者前后历时近六年时间,以集体授课辅导的形式,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经多方努力,有组织地在南京市三所小学对共计近200名小学生进行帮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辅导中,笔者首先与孩子们平等相处,交心交友,并以授课的形式,从思想上首先使学生们认可快乐的重要意义,再从行动上教会学生培养快乐性格的自我控制、自我改变具体方法。在具体操作中,笔者制定出忘记烦恼、转移注意力、积极思维、团结同学、做好人好事、宽容理解、放弃不合理思考、加强体育锻炼等简单易行的十大操作方法,经三个星期至二年不等的跟踪调查,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90%学生在学习等各方面都有进步,自信心、胆量、团结能力、幸福感等各方面都有提高。在对其中一所小学3年级共39名学生为期近2年时间的集体帮教和深入跟踪调查中,笔者发现了令自己惊讶的事实,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感觉不幸福、不快乐,近9名学生有程度不同的较为严重心理障碍,其中,2名学生有较严重厌学倾向、1名强迫症、1名暴力型人格障碍、1名被医院认定的儿童多动症患者,等等。这一事实说明,心理问题不仅在成人世界上非常普遍,甚至在小学生中间都异常严重。在笔者的帮助下,学生们的问题得到较为圆满解决,患多动症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并当上班级小队长。在中学和大学讲座中,笔者以快乐产生智慧,走向成功为理论依据,通过“明理”,使学生们从理论上认清快乐在整个生命中的意义,提出学校生活第一要务是培养快乐性格的新观点,得到几乎所有同学的赞同。经调查、反馈和沟通,80%左右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中,笔者以赛前紧张来源于紧张型性格为突破口,以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从生活中做起为指南,以培养放松和快乐性格为方法,对市体校近50名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授课指导。在对15岁年龄组共14名运动员的回访、询问和调查中,经二个月左右的实践,队伍团结力、凝聚力、运动能力都有提高,所有参加学习的运动员都有进步,并得到教练员的充分认可。运动员们反映,经过帮助,训练和比赛确实放松多了、状态好多了。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运用培养快乐性格为原则,为自己亲戚、周围朋友的孩子,以及工作关系中接触到的学生、青年人、运动队、部队官兵、武警战士,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帮教,对共计几百人进行了个别辅导或松散式集体交流。经调查,经个别辅导过的人全部有进步,集体帮助过的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人都有进步。在心理治疗领域,笔者运用同一种原则,不同的操作方法,治愈了多例强迫症患者,以及恐惧症、焦虑症、性变态、网瘾等心理疾病。在康复治疗医学领域,笔者运用现代医学领域得出的结论,即不良情绪导致免疫机能下降,是导致大多数内源性疾病产生原因的结论,以中医“治病必先治心,药疗必先心疗”为原则,开导身边一些病人快乐生活,改变不良性格,减少焦虑,在对包括癌症、顽固性神经皮炎、偏头痛、胃病等疾病康复治疗中,都取得了极佳效果,甚至有些疾病不药自愈。为此,笔者总结了融教育、医学、哲学、成功理论等近100万字的理论和实践体会,并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吴阶平先生题写书名《现代人的焦虑》(因各种原因没有出版)。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在同道者的共同努力下,笔者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公布于网上。笔者坚信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提出的“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理念,用统一的基本原理,以不同的形式,解决所有的问题。

诚然,如何使人快乐?什么叫智慧?快乐与刻苦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中庸之道”?改变性格的过程和其中的变化、规律、时间、步骤等,是一个关于人的科学的大系统,在短短一篇文章无法说明,更需要在实证操作中逐步阐明清楚。好在东方智慧,特别是佛学理论中,却有详尽的描述。东方的文化是实证文化和实证科学。挖掘祖国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更代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笔者认为,不管有关人类科学多么复杂,但路线首先要正确,发展方向首先要对头。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制定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它不仅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指路明灯,且是东方文化的精髓。

家教课堂:快乐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阅读,相信能够帮助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